2017 年,世界航天都有哪些风景线
近些年,伴随着微小卫星和立方星发射需求的爆发,灵活的小型运载火箭呈现出“井喷式”发展状态。
今年,我国将开启高密度发射的“大年”,其他国家也都各有“新动作”。日本的SS-520-4火箭,运力仅有5公斤,将亮相于此。而美国轨道·ATK公司的“米诺陶-C”、维珍银河公司的空射火箭LauncherOne,以及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电动火箭等将陆续登场。日本的“艾普斯龙”和欧洲的“织女星”也在其中。
不仅是“小不点儿”火箭争相亮相,“大个子”火箭也不甘示弱。美国SpaceX公司计划于本月恢复猎鹰9火箭的发射,并继续推行回收与复用的理念。此外,备受关注的重型猎鹰火箭将于今年首飞,预计将刷新现役运载火箭运力的世界纪录。不过,这种纪录不会维持太久,因为运力更强的SLS首飞箭也将于年内开工制造。
为了应对激烈竞争,美国联合发射联盟除了推出快速发射和商业发射报价服务外,还在开发下一代火神运载火箭。蓝色起源公司的BE-4液氧/甲烷火箭发动机也有望在今年正式试车。欧洲方面,已有的阿里安5也在积极研发下一代低成本的阿里安6火箭。
与此同时,日本也在研发低成本的H3系列火箭,以打入商业航天发射市场。而去年失意的俄罗斯计划将发射次数翻倍,并推出改型的质子系列火箭。沉寂两年的新一代安加拉系列火箭也将在今年迎来第二次发射。
我国今年的航天发射次数预计也将达到空前的数量,火箭发射数量的“宝座之争”将异常激烈。
深空探测 热闹非凡的月球
展望2017年的深空探测,月球无疑成了热门目标。今年将是自美苏探月争霸以来最热闹的一年。
预计有最多7个探测器将着陆月球表面,其中6个为争夺谷歌公司的Lunar X PRIZE登月大奖而设计。比赛规定,率先在月球成功着陆并移动500米并回传数据和图片的团队可获得高达2000万美元的奖金,各国参赛队伍可谓是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。
然而,无人探月的“最强音”将是我国年底发射的嫦娥五号探测器。自1976年苏联“月球-24”采样返回任务结束以来,已有40多年没有进行过月球采样。今年的嫦娥五号发射将使人类再次迎来月壤样本采集,并圆满完成我国的探月工程“绕、落、回”三步曲。
嫦娥五号将由我国运力最强的长征五号火箭托举升空,轨道器和返回器将在月球轨道飞行,着陆器和上升器在月面降落。最终,返回器将带着样品高速再入大气回到地球。这一任务流程及关键技术可谓是“缩微版”的载人登月,为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奠定基础。
载人航天 无奈的美俄和进击的中国
谈及载人登月,必提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即将上任。考虑到美国宇航局的政策倾向,有可能推出重返月球计划,通过多国联合建造近月空间站逐步实现。
然而,现实却相对骨感。自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以来,美国的猎户座飞船进度拖延,超支严重,且SpaceX的载人龙飞船和波音的星际线飞船首飞不断推迟。预计今年只有载人龙飞船有望在年底进行无人试飞,其他无可奉告。
至于俄罗斯,由于经济紧迫,仅能维持老旧的联盟飞船发射,新一代联邦飞船首飞更是遥遥无期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今年中国的载人航天将继续大步前进。上半年即将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,将与已完成试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,进行推进剂补给试验,为未来空间站的建设积累经验。
总之,2016年已归于平静,2017年的世界航天同样值得关注和期待。
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的区别是什么
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都是我国研发的火箭,主要区别在于载重量和推力,因为它们的用途不同。
1. 长征5号起飞推力为1060吨,而长征7号为720吨。
2. 长征5号的芯一级直径是5米,燃料为液氧液氢;而长征7号的芯一级直径为3.35米,使用液氧煤油。
3. 长征5号全长56.97米,整流罩直径5.2米,起飞质量878.556吨;长征7号则是“两级半”构型,总长53.1米,起飞质量约593吨。
4. 长征5号主要承担大质量载荷、空间站建设和深空探测等任务;长征7号是新一代中型液体运载火箭,主要用于发射天舟货运飞船,支持载人空间站建设。
扩展资料:
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,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,为中国航天技术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,推动卫星、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,确保重大工程如“载人航天工程”、“北斗导航”和“月球探测工程”的成功实施。
长征7号的作用?
长征七号运载火箭(英文:Long March 7,缩写:CZ-7),是长征二号F换型运载火箭的前身。
长征七号是为满足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而研发的新一代高可靠、高安全的中型液体运载火箭。
该火箭以数字化设计为主导,涵盖全面的工程体系,能够自主检测设备故障,缩短测试发射流程。
长征七号采用“两级半”构型,运载能力近地轨道达到13.5吨,太阳同步轨道5500千克,预计于2016年前后将天舟货运飞船送往天宫二号对接。
到2021年,火箭技术趋于成熟后,预计将逐步替代长征二号、三号、四号系列,承担我国80%以上的发射任务。
根据预测,CZ-7火箭将成为用途最广泛、使用频率最高的火箭。